• 圖案背景
  • 純色背景

您的反饋 必有回響

行業(yè)資訊

朋友圈成傳謠圈,拿什么拯救長輩的朋友圈

發(fā)表日期:2017年04月01日

導語:長輩的朋友圈成傳謠圈,要拯救他們的朋友圈,重點不在于轉(zhuǎn)發(fā)了什么,而在于他們在人際傳播中相信什么,為什么相信,也就是要塑造其正確分辨信息的能力。

長輩的朋友圈成傳謠圈,要拯救他們的朋友圈,重點不在于轉(zhuǎn)發(fā)了什么,而在于他們在人際傳播中相信什么,為什么相信,也就是要塑造其正確分辨信息的能力。

隨著微信的普及,不少中老年人正逐漸成為微信的活躍用戶。與此同時,他們也正在成為微信朋友圈謠言的轉(zhuǎn)發(fā)大戶。調(diào)查顯示,每個月轉(zhuǎn)發(fā)五條以上謠言的用戶,80%都是超過50歲的中老年人。諸如“轉(zhuǎn)基因有毒”“食物相生相克”之類的謠言,雖經(jīng)多次被辟謠,但一些中老年人仍舊是它們的擁躉。

緊急通知、速速擴散,最新報道、一定要看,深度好文、抓緊收藏、刪前速看……朋友圈有多美麗,就讓人有多無奈。關于朋友圈的信息之害,至少有這么幾類,有詩為證:民間謠棍科普文,不轉(zhuǎn)不是中國人;駭人聽聞標題黨,驚天秘密快分享;抑郁濫情送雞湯,換個頭像測智商;美圖自拍必九張,防癌補腎養(yǎng)生忙。

此害如今愈演愈烈,已蔓延至我們的長輩們甚至父母,不僅成為朋友圈里的一大公害,還荼毒著長輩父母的精神世界,這可如何是好?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不妨掉一掉書袋,引入一些傳播學知識。

謠言是什么呢?傳播學者希布坦尼說,謠言是指在特定條件下,通過口傳而進行的非正式人際傳播,傳播速度通常較快。這個來自上世紀的定義,在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現(xiàn)實意義?,F(xiàn)在,特定條件變成了智能手機,口傳變成了朋友圈轉(zhuǎn)發(fā),傳播速度更是堪比光電,而不變的則是這個“人際傳播”。

一般認為,大眾傳播是媒體和受眾的事情,可是,上世紀60年代,傳播學者布勞沃提出了一種新的解釋模式,叫做人際傳播菌絲模式。他將民意在大眾媒體上的表達,比喻為蘑菇的菇頭,地面上看見的蘑菇頭僅僅是蘑菇的一部分,而地下部分的菌絲,才是蘑菇生長的根基。這個隱藏在地下的菌絲網(wǎng)絡就是人際關系網(wǎng)。

時過境遷,智能手機的到來讓每個手機都變成了一個小小的蘑菇。在我看來,各種社交媒體都可視為布勞沃所說的“蘑菇的菇頭”,這些蘑菇頭或有毒,或無毒,或華麗,或普通,無論怎樣生長,藏在下面的菌絲才是其養(yǎng)料的源泉。這就是說,要拯救長輩的朋友圈,重點不在于蘑菇頭,不在于轉(zhuǎn)發(fā)了什么,而在于下面的菌絲,在于他們在人際傳播中相信什么,為什么相信。一言以蔽之,要想拯救長輩的朋友圈,就要塑造其正確的判斷力、分辨信息的能力。

其實,長輩朋友圈之所以成為謠言多發(fā)地,首先是長輩們面對信息洪流的一種接近本能的恐慌。這種恐慌一般發(fā)生在剛剛進入網(wǎng)絡世界的時候。回想一下,和網(wǎng)絡一起成長起來的80后、90后、00后,剛接觸網(wǎng)絡的時候,誰沒有經(jīng)歷過一段新鮮、好奇、言必稱“網(wǎng)上”的時候,所以我想,隨著觸網(wǎng)時間的增加,一些長輩自然會見怪不怪,練就一雙“穿上馬甲照樣認識你”的眼睛。

另外,長輩朋友圈之所以成為謠言多發(fā)地,還和代際效應有關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經(jīng)歷,一代人也自有一代人的三觀。不必諱言,每代人之間總是有代溝的,80后、90后之視父母,恰如00后之視80后、90后。過去說十年一代溝,現(xiàn)在講三年一代溝,還有人說一年一代溝,不論有多少代溝,也不論溝有多深,有溝,正說明溝通的必要。因此,我們實在有必要在“?;丶铱纯础焙竺?,再加一句“多和父母聊聊”。如果聊得不順暢,那就多想想孔子的話,“事父母幾諫。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。”


關注我們

關注微信公眾號